苹果电脑的“保密政策”双刃剑

2018-06-11    来源:

容器云强势上线!快速搭建集群,上万Linux镜像随意使用
  为了给自己的新产品制造轰动效应,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热衷于执行严格的保密政策。但是这一政策有时会让其合作伙伴、大客户甚至自己的雇员对新产品也一无所知。

看看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Co.)最近的一次经历吧。2004年初,惠普与苹果公司达成协议:将苹果的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重新包装后贴上惠普的标签进行销售。据知情人士说,即使苹果和惠普是合作伙伴,苹果公司也经常是直到新机型公诸于众的前一天才向惠普通报有关信息。搞得惠普在同一版本的iPod上市销售数月后还在仓促进行包装、贴牌的工作。

一位参与两家公司合作事项的人士称,有些时候苹果的同类机型已经上架销售了,但它仍坚持要求惠普在严格的保密条件下对iPod重新包装。由于这类问题及其他原因,惠普去年8月终止了与苹果的合同。

惠普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说,惠普与苹果有著“互相受益的关系,”但她拒绝评论合作的具体情况。苹果公司拒绝对与惠普的上述合作及其保密政策进行评论。

即使在对产品计划大都有严密保护措施的高科技公司中间,苹果在保密问题上的专注程度仍显得非同寻常。与苹果不同,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经常在发布新产品之前公开讨论这些产品的相关情况。使用微软软件的生产商以及大客户因此有充分时间为微软的新产品做好准备。

苹果公司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对新产品开发计划保密。公司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严格隔离使雇员们都搞不清即将推出什么样的产品。它曾因一些雇员泄露尚未正式公布的产品的相关信息而解雇了他们,后来还对他们提起诉讼。最近,苹果公司还起诉了几家登载其小道消息的苹果产品发烧友网站。

很多科技公司的产品都有内部代码,苹果在这方面比多数公司更“绝”。据苹果公司以前和现在的一些雇员透露,该公司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经常会有不同的代码。如果这些内部代码被泄漏出去,公司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泄密的源头。

这些雇员说,公司的经理们会仔细了解有关人员对保密项目的了解程度,并会将知道产品情况的人员列入“披露名单”。另外,当苹果的员工收到涉及未发布产品敏感信息的文件时,文件上经常都会用水印标上接收者的名字,以此提醒他们不要疏忽大意。

这种“守口如瓶”政策是苹果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基础。公司共同创始人、首席执行长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熟练地使用这种策略激发外界对苹果产品的兴趣,令科技业许多同行□慕不已。在硅谷从事了多年市场营销工作、曾参与苹果早期产品发布工作的里吉斯•麦克纳(Regis McKenna)说,他对苹果公司能持续激发公众对其新产品产生强烈好奇心感到十分惊讶。麦克纳说,苹果的新产品充满神秘感,它总能让人们大加猜测。这为苹果造就了良好的营销氛围。

这种神秘感为苹果的零售店带来了大量客流,它吸引的关注度远远超出其相对并不算高的广告预算在通常做法下所能达到的水平。证券监管部门的备案资料显示,苹果公司上一个财政年度的广告费支出是2.87亿美元,微软是9.95亿美元,惠普更是高达11亿美元。戴尔电脑(Dell Inc.)或惠普的新产品很少能享受到出现在报章杂志最醒目位置的待遇,而乔布斯却经常登上《时代》(Time)、《新闻周刊》(Newsweek)及《财富》(Fortune)等杂志封面展示新款iPod或者Macintosh电脑。

苹果公司开发速度最快的iPod系列是保密策略的最大受益者。上个季度,苹果公司43.6亿美元总销售额中有将近40%来自主要是消费者个人使用的iPod。苹果公司很少谈论新款iPod的做法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名望。事实也证明:消费者愿意抛弃旧机型,去享受苹果公司用这种引起轰动的方式推出的更时尚、有更多功能的新款iPod。

对于企业客户及其他大型技术采购方来讲,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些买家采购的个人电脑数量占全球总销量的大约60%。由于巨大的投入以及申请、审批预算需要的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些大客户可不想听到什么“意外”的消息。他们希望技术供应商能够提供产品的全面信息,并且至少提前一年让他们了解重要的产品计划。苹果公司的保密策略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根据市场研究公司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的数据:尽管苹果公司的电脑业务在过去两年有所增长,但该公司在全球新款个人电脑发货数量中所占份额已跌至2.3%的历史最低水平,远远低于1993年时的9.4%。

罗素•沃特(Russell Vaught)是宾州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负责信息技术的副教务长助理,去年退休。此前十五年期间,他一直负责为宾州大学购买苹果产品。虽然自己家里有三台Mac电脑,沃特不喜欢为学校大量购进苹果产品。

“九十年代中期,苹果曾是全行业最开放的公司,现在却难以置信地成了一家封闭的公司。”沃特说,“你经常会承受这样的风险:你买的苹果产品很快就会过时。”

知情人士称,这是苹果的有意之举,旨在顺应公司向消费者市场的转变。乔布斯曾明确表示,他更愿意向消费者直接销售技术,而不是卖给公司的首席技术长,或者负责购买技术的负责人。

苹果新员工接受入职培训时,公司安全部门的代表会专门强调泄漏信息的严重后果。苹果从前和现在的员工都说,安全部门会派出一位态度严肃冷峻的代表,向新员工训诫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泄漏信息会被发现,并将遭到解雇及起诉。

苹果公司最近正在起诉几家网站,指控它们泄漏商业秘密,或者要求法院迫使它们提供信息来源。在针对PowerPage和AppleInsider网站的案子中,苹果公司安全部门的高级调查人员讲述了公司全力保护产品信息的原因。

法庭文件显示,调查员艾尔•奥尔蒂斯(Al Ortiz Jr.)说,秘密会让苹果产品更受关注。

几年前,苹果准备自行开设零售店,乔布斯要求该项目主管罗恩•乔纳森(Ron Johnson)在新店开张前建造一个店铺样板间。这个项目高度保密,乔布斯在宣布新店开张时说,他要求乔纳森及其团队在远离苹果总部的一间封闭仓库里搭建了足足6,000平方英尺的样品店铺。

苹果总部的安全保卫措施不亚于一个要塞──大楼围绕一个院子呈椭圆形排列──这凸显了乔布斯要求的分区规则。每一位苹果员工都有一枚电子卡,凭卡只能进入特定区域。入口贴有“禁止尾随进入”的标志,周围还有保安把守,以防有人用卡开门后带进没有卡的人。

苹果员工有时为了完成保密项目而过著多年与世隔绝的生活。2005年6月,苹果宣布准备采用英特尔(Intel Corp.)微处理器预装苹果电脑时,乔布斯说苹果电脑实际上已经在“秘密的双重生活”中度过了5年,期间苹果工程师在英特尔芯片上对Mac新操作系统进行了测试。为了表明项目的隐秘性,乔布斯展示了一张办公楼的卫星照片,工程师们正是在这里展开秘密工作的。

乔布斯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1976年创立的苹果公司并非总是这么神秘。在创业初期,乔布斯自己就以“策略性泄密”而广为人知。他经常邀请记者来观看正在开发的产品,在接受采访时经常重复苹果公司流传的那句老话:一只从上面漏水的船,是不是很搞笑?

1985年乔布斯被迫离开苹果之后,公司变得更存不住秘密了。行业杂志MacWeek因为经常刊登大量苹果尚未公开发布的产品的信息而被业内人士称为MacLeak(意思是“泄露苹果公司秘密者”)。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一切顿然改观。重新掌控苹果之后,乔布斯一举振兴低迷不振的个人电脑业务,并开始下大力气打击泄密行为。

苹果提供的一份高管总结报告显示,2002年年底,政府研究机构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的几位代表拜访苹果总部,参加一次对外保密的产品介绍会。当时身为苹果销售人员的贝茨(Stephen Bates)让记者看了有关文件。贝茨去年被公司解雇,他说是因为同公司在佣金一事上产生了纠纷。Argonne的代表急于了解有关“高性能计算产品”计划的更多情况。该计划可以让多部个人电脑协作处理复杂的计算任务。但报告显示,Argonne的代表并没有了解到足够信息,无法确定这些产品能否适用于他们的计算项目。

总结报告称,他们感到沮丧,苹果电脑没有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名与会人士甚至表示,这次他没能了解到任何他此前从网上或闲谈中没能了解到的信息。

在文件上的客户书面意见一栏里,现在已经升任Argonne首席信息长的埃瓦德(Remy Evard)表示,如果是其他公司,不论大小,甚至是微软和英特尔,我花这些时间也能了解到多得多的信息。埃瓦德在电子邮件里证实了他的说法,还说他不止一次向苹果表达了这个看法。

哪怕是显而易见的小枝节,苹果也一样守口如瓶。曾负责苹果联邦政府销售业务的主管萨伯塔(David Sobotta)表示,几年前,他正与国家航空及太空总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Cupertino项目的一名高级信息官员合作。在一个周五,与苹果产品经理会晤时,这位信息官员想知道苹果何时发布Mac笔记本一款能连接外部平面显示器的版本。萨伯塔说,这位产品经理拒绝透露。萨伯塔1984年加盟苹果,去年被解雇,他说事关销售佣金的纠纷。

接下来那个周一,苹果就发布了NASA官员三天前问到的那款笔记本。这位官员没有回应本文记者请予置评的要求。但萨伯塔说,NASA是苹果的大客户之一,每年在苹果产品上的开支达到数百万美元。这名官员对此事很是恼火。

标签: 安全 代码 电子邮件 计划 纠纷 企业 网站 问题 信息安全 信息技术 行业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所提供的图片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上一篇:技嘉塞货事件调查 上游厮杀殃及下游主板商

下一篇:中芯国际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在武汉开建